首页 万水千山 原创文学 网刊回顾
   
海外用户
请点此进入订阅
   
   
 
 
第十六期 2006年6月27日 星期一 主办:未名空间(www.mitbbs.com) 未名交友(www.jiaoyou8.com)

  南美旅游 美加旅游 欧洲旅游 中国旅游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 作者:anecdote 来源:未名空间

06意大利北部春游

作者:anecdote 来源:未名空间
奥地利、巴伐利亚小记 作者:rotatezh 来源:未名空间

法卢德一日游

作者:Ufoermann 来源:未名空间

  南美旅游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

作者 : anecdote

来源 : 未名空间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0

    这次旅行是仓促决定的,因为意大利领事馆非常小气的只给了我20天的申根签证,我觉得单去一次意大利实在太亏了,所以从意大利一回来,就上网查找最便宜的机票——只要能够飞去欧洲大陆,哪里并不重要,总是可以坐火车去有意思的地方。搜索的结果是荷兰埃因霍温。我用google earth一埃因霍温为中心,在欧洲地图上转来转去,有好几个选择:
    
     向西是阿姆斯特丹,向南是比利时,向东则是德国西部。我一向对荷兰比利时这两个欧洲国家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嫌它们历史太短,文化也不那么丰富,虽然阿姆斯特丹是有名的寻欢作乐的地方。而德国西部,我继续用google earth放大,发现了不少耳熟能详的地名。最后的决定是以科隆为出发点,沿着莱茵河向南,甚至一直上溯到美因茨,海德堡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莱茵河的支流,Mosel河,河畔有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里尔,还紧邻着卢森堡。

    旅行的第一天非常不顺利,我屡犯错误,延误了一班又一班交通工具,从飞机到火车到汽车,在伦敦stenstead机场等,在荷兰埃因霍温机场等,在荷德边境城市Venlo火车站等,总之费尽千辛万苦,总算在午夜时分到达了科隆,其间倒了无数趟火车。一出火车站,科隆大教堂那摄人的线条就闯进视线,在夜色中尤其阴森。我已经进入半睡眠状态,甘心错过在夜色与静谧中欣赏大教堂的绝好机会。幸亏订好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青年旅社,在科隆静寂无人的街上走了没几步,就找到了睡觉的地方。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吃:猪蹄和啤酒

    早就听说德国的猪蹄非常有名,可惜不知其名,不得其门而入。终于在青年旅社打听到科隆最有名的猪蹄店的方位,以及猪蹄的德文名字:Schweinehaxe,当即决定,在返程中无论如何挤出一个小时来。这一个小时,我可以去波恩,也可以去科隆猪蹄店,没经过什么思想斗争,我当然选择后者。

    于是又开始了我在火车站的奔跑,以及科隆大教堂前的奔跑。喘息未定,忽然看到一间门面,有啤酒,有食物。由不得我多想,进去草草的看了一眼,发现每张桌子上至少有一盘大猪蹄:还找什么,就是它了!

    非常喜欢德国传统餐饮店Brauhaus的风格,门面不大,可进去看看,里面纵深极广,往往有好几个大厅在后面,每个大厅都是厚实的木墙,高高的天花板,光线不太充足,挂在墙上的画儿都看不太清楚。没有领位小姐微笑着问您:几位?订座了吗?要吸烟区还是无烟区?只管老老实实走进去,捡张空桌子坐下来,菜单都在桌上摆着,刀叉也早就放好了。

    你想点菜,招手是没有用的,服务员每人各管一块地,就等着管你那块的来吧;当然,若是你坐在那里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服务员也会主动上来招呼:点过菜了吗?说起服务员,可都是膀大腰圆的大叔大伯们,腰里系着白围裙,个个手上端满了盘子还飞奔,因为生意实在是好。

    德国人似乎大多膀大腰圆,男人女人概不例外,一定是猪蹄吃多了的缘故。我偷眼看看隔壁桌上那个大吃猪蹄的细腰身的妹妹,不由为她有一点点的惋惜。

    当然还有啤酒。在德国怎么能够忘记啤酒?科隆的特产叫做Kolsch,每家Brauhaus都有自己的招牌Kolsch,基本上都是百年老店,自家秘方酿制,决不外传。第一口尝到Kolsch就让我有一点点惊艳,虽然我说不出啤酒跟啤酒的差别,但是差别是存在的,我能感觉到大多数的英格兰酒吧里提供的都是寡味的啤酒,而在德国,随便哪个地方都有相当一流口感的啤酒,这真的不是夸张。要不然,为什么青岛啤酒这么多年了还这么好喝呢?总之,这确实是绝配,油腻腻脆生生的猪蹄,刚好是清谈苦涩的啤酒最好的下酒菜。

    所以,我不需要任何复杂的点菜过程,随便指指旁边的桌子:我就要那个,再来一杯啤酒。价廉物美,才14。5欧元,足以把两个我撑死。

    Brauhaus真是一个惬意的地方,不矫情,不铺张,实实在在的,是让人放松和聚会的公共场所,就像英国的酒吧,法国的咖啡馆。忽然不合时宜的想到慕尼黑啤酒馆阴谋,当年学历史时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啤酒馆能有什么阴谋?啤酒馆本身是多么奇怪的一个地方,哪里都可以喝啤酒,啤酒馆有存在的必要吗?今天才终于明白,原来啤酒馆是德国这么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呢。星期天的下午,外面阳光明媚,大教堂黑乎乎的尖顶清晰可见,广场上照例是人来人往,近邻DOM的火车站也是一片繁忙。猪蹄店内生意兴隆,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飞速的消耗着无数只猪蹄和无数杯Kolsch,悠闲轻松的假期一个接着一个,还有德国人最喜欢的长达一个月的世界杯,多么美好的夏季又要来啦。在这个科隆最有名的啤酒猪蹄店里,还有什么比好好的享受口舌之欲更重要的事呢?一想到马上要来的世界杯,我忽然清晰的意识到,天哪,不知道多少吨啤酒,多少只猪蹄要在这一个月里被消耗掉了,简直不可想象啊!

    可惜我紧凑的时刻表无法容我好好的享受这顿难得的大餐,我把猪蹄打包,从科隆带到埃茵霍温,从埃茵霍温带到伦敦。在下雨的伦敦,消灭了余下的半只猪蹄,没有啤酒,只好喝茶解闷,无限回味着德国的好味道。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行:德国火车时刻表

    在德国,似乎我永远在奔跑,背着我的大背包,穿过人群,用眼角的余光搜索着站台号码,从一个站台奔向另一个站台。在不同城市的火车站里,在白天和午夜,我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有时候赶上了火车,有时候没有。如果没有,我会找到自动售票机,仔仔细细的研读时刻表,寻找下一个转车的可能,寻找下一个奔跑的地点。售票机的信息确实齐全,会把从A点到B点所有的连接都给您算出来,每一条路径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几点开,几点到,几号站台,车次号码,有没有预定座
位号……售票机都可以打印出来供您参考,还会提供好几种票价供您选择,每种都有不同的好处。

    除了服务周到,Deusche Bahn据说以精确准时不差分毫的火车运行时刻表著名。当然,这是有些夸大的,我两次在oblenz等火车,两次都迟到了几乎十分钟。十分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在德国,往往五分钟就足够成为一次连接。——难怪火车站里飞奔的同行们颇为不少,都是经验丰富的乘客,还没到站就看好两边的站台号,车一停稳就冲出去,往往都能赶上:这可算是精确的好处,还是都被这精确时刻表给害的?
好在,每张票都至少2天有效,可以在沿途自由上下,对于像我这样边走边看的旅行者来说非常合适。除了ICE,国际城市特快列车,就是那个德国特别出名的高速火车以外,别的车次我都试过了。每站都停的是慢吞吞的RB/RE,穿越碧绿的森林和山谷,或是沿着莱茵河,连接一个个童话般的小村庄;还有城际快车IC,从波恩到科隆,从科隆到杜塞尔多夫,都只有短短20分钟,全速运行起来,确实是快,对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快。(虽然我还是嫌它不够快,在杜塞尔多夫的连接时间只剩下了五分钟,我忧心忡忡,恨不得它飞起来!)——当然,我没有坐过磁悬浮,所以恐怕还不够资格评价快和慢。

    快速和精确是要付出代价的,Deusche Bahn的票价也是相当的发达,虽然它有种种复杂的通票和优惠价,自动售票机也很诚实的一一列出来了,可惜我一个都用不上。不由想念意大利的火车啊!同理可证,德国的火车站,不论大站小站,整齐划一,按部就班,我到哪里都是那唯一一个坐在地上的。

    当然,德国火车也不是不近人情的,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聊天,说容易其实也容易,并不因为是德国就特别严肃。在IC上和一个大叔聊天,大叔的英语还不错。主要是他们愿意和人说英语,不像意大利法国,不在乎别人听不懂。我们从莱茵河谈起,说说波恩啊,德国铁路啊,足球世界杯啊(当然了大叔绝对支持德国队夺冠),一直讲到现在东西部的差异,总之聊天还挺带劲,一个小时的火车一眨眼就过去了。不过,大多数的时间,火车里都是一片沉默,人们低头看书,我看够了旅游书,要么看窗外风景,要么倒头就睡。火车还是很空的,尤其是慢车。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住:青年旅社

    德国是青年旅社运动的发源地,所以,在德国完全不必住宾馆酒店,青年旅社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好到,青年旅社里,有少年,有老年,还有壮年,一家子好几口人,或者几对上了年纪的夫妻,结伴旅行,统统选择青年旅社,反而像我这样背包旅行的青年成了少数。

    这主要不是经济上的问题,凭着德国的富有,凭着这一带鲁尔工业区上百年的工业优势,我不相信德国人会穷到只能住青年旅社。在青年旅社遇到的一个德国青年认为,这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如果你想要豪华宾馆,要电视,要一个人住一间房间,当然可以,没有问题;可是,住青年旅社有更轻松的环境。而且,德国的青年旅社实在是太好了,地理优越,干净整洁,服务周到,安全可靠,条件也非常好。有单人间,双人间,家庭间,即使是宿舍,即使是公用卫生间和浴室,也是干干净净,绝没有一点问题。和陌生人住在一间房间里,大家都很自觉,并没有什么不方便。

    干净卫生是最基本的条件,床单枕巾被套都是随着登记提供的,需要自己铺上去。临走的时候把用过的扔到一个箱子里,统一回收。唯一的不便之处是他们都不提供浴巾,当然,可以买,1欧元。住宿是包括早餐的。而午饭和晚饭,旅社也会提供,不过要付钱,都是自助形式,非常优惠的价钱。总之一切都像回到了住校时期。

    科隆火车站附近的一所青年旅社,住8个人的混合间,公用卫生。里面有70岁的老爷爷,也有棕发帅哥和金发帅哥各一,都差不多全裸。不过大家都累得不行,深更半夜往床上一钻,倒头就睡,一大清早又各自出发了——谁也来不及看谁。

    第二个晚上是在特里尔,“官方”正式的青年旅社联合会所属的成员,离旧城有20分钟步行的距离,在Mosel河边。我并没有预定,也分到了一个条件相当不错的屋子,四人“女生”宿舍,屋内有卫生设备,卫生间非常干净。我是第三个,只有上铺还空着,多年没有练习爬到上铺的技术了,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没睡过这样的床。不过实在比当年复旦的女生宿舍的条件好得太多了。跟我同屋的一个中年女士来自慕尼黑,特意来到特里尔和卢森堡旅行,参观博物馆。我谈到特里尔的马克思出生地非常有趣,她说,啊,我六七年前去北京,看毛的遗体要排两个小时的队,所以我宁可去看故宫了。那天特里尔简直是人山人海,青年旅社也到处都是家庭,孩子们满地乱跑。次日的早餐,整个食堂成了儿童乐园,挤得满满的。坐我对面的一个荷兰青年,非常郁闷地说,怎么回事?青年旅社里应该都是像你我这样贫穷而好动的青年才对啊!他来特里尔与他的德国朋友一起寻欢作乐,晚上喝得烂醉,白天沿Mosel河划船。

    下一个青年旅社更有意思,是在莱茵河畔一座古堡里。古堡至少在十二世纪就存在了,一度是当地领主的宫殿。古堡在半山上,俯瞰着蜿蜒的莱茵河谷,是整个莱茵河最漂亮的一部分,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的;还有山脚下被雨果称为“世上最美丽的小镇”的Bacharach,色彩鲜艳的木房子简直就是从童话里搬下来的,仿佛随时可以遇见白雪公主和胡桃夹子似的。还有对面山坡上一整片一整片的葡萄园,这里的葡萄酒是出名的。夕阳西下,小镇的教堂敲起了晚钟,这不是童话又是什么?这个青年旅社,也是官方联合会的成员,选择了地理位置醉优越的古堡,在里面彻底装修为现代化的设备。同样的问题,因为是周末,合家旅行的实在太多,全部客满。好心的接待处的阿姨看我可怜——因为下雨,从小镇上山的土路泥泞不堪,每个人都是背了大包小包,狼狈不堪的爬上这个古堡的。

    所以——“我们给你在地板上加张床垫吧!”这个阿姨实在是太好了!之所以选择这个小镇落脚,就是冲着这个独特的青年旅社来的啊。我称谢不已,高高兴兴的抱着枕巾被套床单,去给床垫铺上;屋里的其他三个女孩子,一个是日本女孩,和男朋友旅行欧洲三个月,这才是第一个月;一个英国女孩,在波恩教英语(她也有同样的困惑:青年旅社怎么那么多家庭?);还有一个,只来得及打了个招呼,没有交换任何信息。那天晚上,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坐在窗台上看风景。房间是古堡的一个小转间,开出小小的天窗来,完全就是童话里最常见的形状!

    也许德国人相对而言比较集体主义,所以寄宿学校式的青年旅社广受欢迎;或者说,德国的青年旅社实在太好了,许多人宁可放弃千篇一律的五星级宾馆,也要来古堡里的青年旅社住上一住?


莱茵河畔的德国(06春)-其他


    其它:童话里的城堡,马克思的故乡,那些小城小镇们,过于平坦的荷兰,拥挤的公共假期。

    提起德国,又是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了。我第一次清晰的认识这个国家,是1990年在意大利的世界杯。除了知道了不少意大利的城市名以外,我还很详细的认识了德国队。那时候的克林斯曼,年轻英俊,一头金发在场上随风飞舞。当然,现在的克林斯曼,从前锋变成了教练,不过么,那一头金发,跟他的年纪一样,在慢慢的黯淡下去。无论如何,当年为了德国队的夺冠,我还一时兴起学了几个月的德语,直到复杂的语法把我难住——来到德国,那几句遥远的德语碎片突然复活了,反复在我脑海里翻滚,却怎么也记不起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幸亏德国到处都是德国人,他们当然都知道!十六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世界杯的夏天,离世界杯只有两个星期之前来到了德国,。科隆当然是比赛城市之一,而我随处到达的城市乡村,不管有没有比赛,到处都是世界杯的标志,每个火车站里也必定有一块地是用足球,吉祥物和国旗布置的。因为这些奇妙的偶合,我决定支持德国队夺冠,即使没有任何技术研究和实力研究作依据。

    在1990年之前,德国的印象大多数来自电影《希茜公主》。在古堡青年旅社,我坐在小小的窗台上,反复回忆起电影里的一个场面:希茜与皇帝来到山上的一个小旅馆。第二天早晨,希茜推开窗子,看到外面下雪了,异常高兴,还扔了一个雪球给屋内的弗兰茨。虽然那好像是在奥地利,最多也就是南部的巴伐利亚,并不是我当时所在的莱茵河畔。可是这个感觉是那么相似,尤其是推开窗子……

    特里尔,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当地传说,“罗马立国一千三百年以前,特里尔就存在了”。当然不是真的,特里尔是罗马人在公元初建立在阿尔卑斯山北部一个重要的据点,在整个帝国的宗教系统内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就是在特里尔,罗马皇帝康斯坦丁皈依了基督教(然后在米兰颁布重要诏书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地位)。特里尔甚至一度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整个中世纪都是长盛不衰的政治中心。那个坐落在市中心的DOM,据说其风格只有在耶路撒冷,伯利恒以及伊斯坦布尔才能找到类似的。应该所言非虚,虽然教堂的外墙是近代的,可是教堂里颇有几块古老的石刻浮雕,那古朴的风格和摄人的气势,并不是今日特里尔一个区域中心所能承受的。甚至赫赫有名的科隆大教堂,充满哥特式的阴森,恐怕也镇不住它们。那天是公共假期,特里尔教堂里到处都是善男信女,还有老师带了一班学生来接受历史和宗教教育。这一带是天主教的范围,可是,建筑上和艺术上同样显赫的米兰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可以分明感觉得到人心虔诚之不同。

    特里尔,居然还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在这个德国最古老,充满了罗马古迹的城市里,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优渥富足的犹太家庭。今天,他出生的房子成了博物馆,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尤其是中国人,因为这里的中文资料比所有其它旅游景点的都详细得多,连语音解说也有中文版的。虽然,我留心到有好几个部分,中文解说被“缺乏翻译材料”搪塞过去了,而这几个部分,恰恰是关于二战以后,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分化和影响,包括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两德的统一……好几个敏感的话题。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里好几段著名的句子被打印在墙上,德语,英语,汉语,法语,轮流交替着。还有一段毛主席的名言: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由此可见,来这里参观的中国人一定不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什么理由。能够来到马克思出生地,无论如何是某种意义上的完整,哪怕不是出于政治目的。我就暗暗决定,哪天去伦敦东北Highgate公墓,看看马克思的坟墓。看一个人,从开始到结束,完整的一生,
尤其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与中国有太多渊源的人。

    那个周末正赶上了德国的公共假期,四天长周末。走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连双层火车两层之间的台阶,都一级两个的坐着孩子,挤得满满的,一个空台阶都没有。而且,大多是德国本地的游客,简直把我吓坏了,这可不是我想象中人迹稀少的欧洲啊,快赶上我们泱泱大国的黄金周了。走到哪里,都是坐在广场上喝啤酒的德国人。Koblenz,Mosel和莱茵河的交界处,充分体现德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德国之角”,游人如织,纷纷来瞻仰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的铜像,以及河畔德国16个州的旗帜,如舰艇一样深入两河交口;完全是当地的名胜。

    莱茵河两岸,沿着河岸,都是河流紧挨着公路,公路紧挨着铁路。在河的一边坐火车,可以隔河相望到对岸的火车,汽车,以及河上的游船和货运船。河的两岸遍布童话一般的村庄,尖顶的教堂,色彩鲜艳的木屋,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是中世纪的城堡,整面整面的山坡全都种满了葡萄。这里是民间传说的盛产地,比如梳着金色长发,用歌声引诱水手的罗蕾莱,比如格林童话的故事……

    相比之下,荷兰简直平坦的乏味。埃因霍温不算一个小城市,有PSV埃因霍温足球俱乐部,也是飞利浦的家乡。可那条从火车站到飞机场20分钟的路,感觉就是5年以前才刚刚有这块地,房子都是崭新的,街道也是崭新的,树木都是稀稀拉拉的刚刚种下去似的,整洁规划的简直让人想睡觉。从遍布历史古迹的欧洲来看,简直不敢相信荷兰也是欧洲的一部分。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http://mitbbs.com

 

 

06意大利北部春游

作者 : anecdote

来源 : 未名空间


06意大利北部春游(-)

    第一次去欧洲,很随机的选择了米兰及其周围地区,除了时尚,这不是一个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更别说它周围的那一片,伦巴第,阿尔卑斯脚下好几个美丽的湖,还有瑞士境内说意大利语的Ticino区域。也许是意大利有太多太多人文的东西可看,也许瑞士也一直是以高山雪地的自然风景闻名,结果这么漂亮,这么古老的这块区域被毫不可惜的忽略了。

    在出机场的第一分钟内我就在心里彻底认同了意大利,因为那些沿街的屋子,人行道,马路,街灯,一切都仿佛如故乡一般亲切。跟所有的一见钟情一样,没有理由,只有直觉。可是这直觉总是最准的,意大利跟中国真的很像,这就是我的第一感觉,以后的经历也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知道意大利和中国各有深厚独特,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相隔一整个大陆,几乎完全不受影响,各树一帜。当然,不论在米兰这样的大城市,还是Varenna这样的小镇,丰富浓厚的意大利文化从每一个角落洋溢出来,跟中国迥然不同的。然而,我就是觉得亲切,觉得意大利在精神本质上真像中国啊。Bergamo就好像江浙一带富裕的中等城市,无锡,扬州,宁波,绍兴似的;米兰,自然是有上海一样的骄傲和时尚了;至于科莫湖畔的小镇子,那浓厚纯正的本地文化,正如我们中原的古城村庄一样。意大利和中国一样,每一寸土地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上被反复开发利用过了,没有一片地是未开荒的。科莫湖畔的Bellaggio,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人来建别墅了,现在那些别墅,也不知道是几朝几代的了。

    高速公路永远在修,永远也修不好,路边总是堆满了建材;Duomo也永远在修,它造了整整五百年才造好,修上三年五载根本算不了什么。最说明问题的是意大利的铁路。除了火车和火车站的外貌有惊人的相似以外,我在这里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难得一见的混乱。火车站是乱哄哄的,火车是乱哄哄的,从来都没有准时这个概念,车票便宜的惊人。米兰火车站门口的广场上,乱七八糟坐满了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景象了。意大利人到哪里都是这样,在机场的候机室里,我同样看到了一屋子拥挤而吵吵闹闹的意大利人,无数人随意席地而坐,绝对不会在英国出现的情形。就冲着这一点,我就非常非常喜欢意大利人:我最喜欢不管在那里,一坐就坐下来了。

    意大利当然有小偷,在米兰的Sforcesco城堡我就碰到了,两个特别小的男孩子,才十一二岁而已。他们居然想来开我的包:有没有搞错,这只小背包也算跟我走南闯北多年了,特别安全,从来不会失手的,还会被你们两个毛孩子偷了不成?我看看他们,太明白他们的意图了。这两个小孩子居然还不死心,又跟我走了一程,最后大约是无法下手,居然想来占女人的便宜。我半开玩笑半恼的,把其中一个小孩叫过来,在他手背上狠狠的拍了一下,算是教训。

    我也算是资深的背包游客了。在欧洲旅行本来就很方便,我如今干脆连计划也懒得作了。大致看一下网上多如牛毛的攻略,买好来回机票,订好第一晚的住宿。其他的,走到哪里算哪里,喜欢哪里去哪里,每天在不同的地方住宿。简单的行李,很快可以收拾好,也很容易背在肩上到处跑。独自一个人旅行,有绝对的自由,虽然是有一点孤单的。

    不知为什么,似乎没有看到很多漂亮的意大利人,有一点点的失望,也许旅客太多了,也许漂亮的意大利人都不喜欢到游客太多的地方?更糟糕的是,意大利人的英语都不太好。

    而在这样一片流利的意大利语的汪洋大海里,我忽然觉得不太好意思说英文了,好像有点抬不起头来似的,英文,尤其是美国英文,是在欧洲大陆被普遍嘲笑的一种语言。相比之下,枯燥的瑞士有相当普及的高水准英文。当然,我更喜欢意大利人,喜欢他们热情洋溢,唱歌一般的说出一连串抑扬顿挫,根本不可能分辨的音节。在瑞士,连Grazie这样充满热情和韵味的单词都好像乏味了很多。我对瑞士简直就是一相情愿的偏见!

    可是,真的是不一样啊,连天气都不一样。从米兰回到伦敦,才一下飞机,就觉得空气真是冷的不行。天是灰的,风很大,还下雨,意大利的太阳到哪里去了?坐火车从郊外机场回伦敦的一路,看到的都是脸色阴郁,西装革履的英国人。天哪,真不知道英国人怎么可以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活着!这不是温度的问题,也不是种族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地理问题。欧洲大陆是这样宽广,人们有足够的空间,也因此有足够的头脑,足够的时间去创造那些奢华的艺术,深刻的思维。而英伦三岛,空间不够,整个文化都受到影响。看看英国狭窄的小房子,和米兰宽阔高大的楼房。英国人无可娱乐,只好看野蛮式的足球解闷;

    连足球也没有的时候,他们就去酒吧喝酒,浪费时间。相比之下,欧洲大陆的人有更优雅的追求,他们欣赏美食,美酒,他们也欣赏艺术,哲学,音乐,足球……他们在温暖的空气和舒展的环境下创造着传统的欧洲文化,英国自有它独立扩张强悍的一面,可是,没有欧陆那样松弛,那是有了底气,有了自信的松弛。古罗马那种唯我独尊的气势,文艺复兴那些华丽和灿烂,印象派的迷离,这些真的不是英国的风格。当然,英国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故事充满了深邃曲折的人性冲突,与岛国的环境有本质上的相通。十九世纪,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维多利亚女王开疆拓土,意大利在干什么?乱哄哄的打仗。跟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打仗,也跟国内纷乱的派系打仗。加里波第将军带着一队人,从伦巴第冲到西西里,收拾各地残局,总算是统一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后就没有统一过的意大利。

    他们的混乱,和亚洲的不同。我们的混乱,是因为有太多的活力,抑制不住。而他们,活力和精神都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今天的混乱,只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欧陆在没落,英国何尝不是?可是欧洲的传统,是每一个稍有文化教育的人都很难回避的。西方人当然如此,就连在远东的上海,不也遍布着很久以前欧洲留下来的影子和碎片吗?游历欧洲,到处都是似曾相识,梦想成真的喜悦。那些儿时潜移默化的影子伴随我成长,那些支离破碎的影子依然让远在东方的我们深深沉浸。有一天,来到欧洲,就好像是来到很久以来都熟悉的那个影子里。当然,真实的欧洲比影子更丰富,更具体,更地道,很轻易的找到一个又一个源头,很容易的一次又一次证实着,这就是我多年来想象中的欧洲啊。

附图: 140-4057_IMG.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14&ap=5158
附图: 141-4103_IMG.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14&ap=381489
全文连接: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14


  06意大利北部春游(2)

     大约十年以前,我在周末从大学回家,坐在书桌边,一边拆开波力海苔的包装袋,一边打开最新一期ELLE杂志(世界时装之苑),享受我小小的幸福时光。真是非常昂贵非常美丽的一本时尚杂志啊,那时候才刚刚介绍到上海,远远没有普及开来。身为大学生,我们一个宿舍的女生轮流买当月的流行杂志,然后相互传阅,只为了过过眼瘾,看看这上面非常好看的时尚和潮流。对我们来说,那些美丽都是在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

    就是从Elle上,我第一次知道意大利有科莫湖这么个地方。似乎是Emmanuel Ungaro或者是Versace拥有科莫湖畔的别墅,庞大而华丽,非常文艺复兴的风格。美女模特穿着当季的时尚设计,和设计师本人一起,或在湖畔的阳台上,或在屋内的雕塑旁,有种种僚人的姿势。照片上的科莫湖,别墅,雕像,还有美女和她们身上的衣衫,一切都那么美丽,而遥不可及。

    多年以后,我来到科莫湖畔一个叫Menaggio的小镇,坐在湖边的码头上。碧水如洗,蓝天白云,青山掩映着雪山,还有湖上刮来的温柔的风,和无所不在的意大利风情……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在翻动杂志时,闪闪发亮的铜版纸发出的新鲜味道;还有波力海苔微微辛辣的芳香,以及深绿色的海苔碎片粘在铜版纸上的样子。科莫湖似乎和我记忆中的一样,来到这里,好像是一个多年以前的梦,终于变成了真的。

    该怎样形容科莫湖呢?温暖轻松的空气,从一踏上去湖畔的火车就开始了。阳光明媚,火车慢吞吞的在绿色平原上穿行;一过Lecco,湖面顿时显现。铁路的一边是湖,一边是山,常常钻进隧道。隧道很可爱,有连续不断的小窗口开向湖畔。

    然后,在一个叫做Varenna的小车站下车。正午的大太阳底下,镇上几乎空无一人,意大利是雷打不动有长长的午休的。小镇就在湖畔,狭窄的小道一条条通向湖边。面湖的平台,临湖的小径,小饭店,小酒店,冰淇淋店……

    科莫湖呈人字形,Varenna在一捺的头上。坐在码头边,等船去人字形的分叉点,Bellaggio,另一个美丽的湖畔小镇。湖上的风很大,很舒服;太阳也很大,到处都有永远开着的水龙头,我去那里喝水,洗脸。环顾远方,科莫湖被高山环绕,往北可以看到积雪的高山。Bellaggio也全是高低起伏的小巷小街,遍布意大利精致漂亮的设计,无论是皮鞋,食品,还是陶瓷,编织。天真热,Bellagio湖边有一字排开的咖啡店,每个人都坐在那里喝冰咖啡,看湖景,还有一个当地男人,在大太阳底下赤裸着上身在种花,四肢和五官都像是从古罗马或者米开朗基罗的雕像上复制下来的,绝对是湖畔喝咖啡的女人,从
十六岁到六十岁,眼睛不肯放过的好景致!

    我知道湖畔有许多绝美的别墅,却不再一一去找去看了。科莫湖是这样美丽,湖畔的小镇是这样美丽,就这样随处游荡好了,夫复何求?太美丽的景色,我放弃用语言形容它的努力,全盘接受,一言不发的。

    继续坐渡船,去人字形右边的Menaggio。今晚的住宿就在Menaggio,一个颇有声誉的木炉比萨店上边,黯淡而深远的房间。我在湖边的码头上,一点点看着天色暗下去。科莫湖是怎么也看不厌的,在这个仿佛不是人间的景致里,我想着我认识的人们,经过的人们……

    那些遥远的地方,那些遥远的人啊。此时此刻,我在世界的这一角,我走过千山万水,走到这世界的无数个角落,一一实现我的梦想。而他们,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好?他们可会在某时记起我?

    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梦,梦中就是这人间天上的科莫湖。

附图: 140-4067_IMG.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37&ap=2957
附图: 140-4083_IMG.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37&ap=333361
全文连接: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6370837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http://mitbbs.com

 


 

奥地利、巴伐利亚小记

作者 : rotatezh

来源 : 未名空间


奥地利、巴伐利亚小记——序

    利用春假的十天时间一个人逛了一趟奥地利、巴伐利亚。这是我第一次来欧洲,此行之前从版上获益不少,稍作总结,愿起抛砖引玉之用!

    行程:
    第一天:中午到Vienna。下午stephansdom教堂、Karlskirche教堂、Secession。晚上在Staatsoper听了一场莫扎特的歌剧。
    第二天:上午Schloss Schonbrunn。下午Hofburg Palace。
    第三天:上午The Belvederes。下午乘车前往Salzburg。
    第四天:上午Sound of Music Tour。下午Tour to King's Lake。
    第五天:上午Untersberg。下午Walk from Festung to Monchsberg、Dom。
    第六天:上午City of Salzburg (Mozart Plaza, etc.)。下午乘车前往Fussen。
    第七天:Neuschwanstein and Hohenschwangau。乘车前往Munich。
    第八天:Deutsches Museum。(大雪,只能在博物馆里呆着,可怜...)
    第九天:上午Schloss Nymphenburg。下午Around Marionplatz,Residenz。
    第十天:上午离开Munich,回家。

    行程比较宽松,主要还是受到天气的影响。除了在萨尔斯堡的第四天是大晴天之外,全部有雪。一般是上午小雪,下午多云。第九天全天大雪,导致第十天早上慕尼黑全市的地面公共交通全部停运。偶只好在雪中跋涉,来不及去奥林匹克公园了,可怜。


  奥地利、巴伐利亚小记——最后的浪漫

    1864年,巴伐利亚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为浪漫、也最富理想主义的统治者——19岁的Ludwig 二世。二十二年后,正值盛年的君主神秘的去世,留下一座已经完成的城堡、三座也许永远也无法完成的城堡和堆积如山的债务。位于浪漫之路终点的新天鹅堡和国王堡就是其中的两座未完成的城堡。

    从Fussen的火车站乘公交车前往两座城堡,是在一个飘着小雪的早上。因为雪,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氤氲,远处的一切似乎都笼罩在薄雾里,看不真切,却多了一份朦胧与神秘。车站在山谷之中,正前方的山头被一波一波的树木推向远方,树和山头间依稀可见的灰色城堡就是新天鹅堡了。也正亏了树的掩护,这座实际是建造在悬崖上的城堡少了几分雄壮和高傲,却更像童话里山间精灵温馨的别墅。

    我是9点买的票,却已经排到了10点45分参观国王堡和12点45分参观新天鹅堡。这还是一个天气不太好的冬天的星期五,城堡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国王堡的建造位置相对要低不少,是Ludwig的父亲在旧堡遗址上重建的。外墙都是土黄色,四四方方,几个角落上的小尖顶都没有超过主体建筑的高度,仅起陪衬之用。各面墙和四角的圆柱的上边缘都建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垛口的形状——估计不是用来打仗的,但倒是更像城堡的城墙了。Ludwig的母亲一定是一个很喜欢收礼物的人,因为国王堡里几乎每一个房间的正中央都放着别人赠送的礼物——生日礼物、结婚礼物等等。各个房间的家具都是19世纪的原物,除了摆放在上面的各种贴金的雕塑、饰物,家具和房间本身都没有太多的修饰,还是比较朴素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国王的卧室,小屋顶上贴满了星星。屋顶上有亮源,到了晚上点起,一屋顶的星星都会闪闪发光,想来也是很浪漫的。后来一打听,果然是儿子继承王位以后重新装饰的...

    从国王堡去新天鹅堡,要先下山,再向上爬半个小时的坡。冬天雪厚,通往铁桥的路关闭了。我是只能从新天鹅堡上遥望横架山间的铁桥,而无缘从那一侧看新天鹅堡正面的那个最经典的造型了,也算一憾吧。整个城堡除了正面的外墙为暗红色之外,通体灰色。主体建筑沿袭了国王堡的风格——四角浑圆的立柱以及连续的垛口形状的城墙上缘。这座被称作“后哥特风格”的城堡区别于国王堡的最大特色,大概就是内内外外不规则的耸立起的或圆或方的、各个顶着绿色的小圆帽子的柱子了。侧面的一个尖顶的柱子最高,据说迪斯尼的标志城堡的灵感正取自于此。城堡的二楼尚未完工,而已经完工的一楼和三楼真是道不尽的奢华,甚至连一楼入口处仆人们居住的房间,也经过了精心的雕饰——可见年轻的Ludwig二世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Ludwig二世喜欢天鹅,用导游的话来说,到了swan-crazy的地步。有一个房间里包括天鹅形状的门把手、天花板上的栏纹等等在内有超过一百只的天鹅!他又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他喜欢瓦格纳,专为欣赏他的歌剧而建起一个歌剧厅,除了舞台两侧的两个帝王家族徽章外,整个大厅里的全部装饰都贡献给瓦格纳歌剧里的故事,没有自己的一点痕迹。很多房间的壁画、装饰也都取材于瓦格纳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他又是一个细腻而精致的人,他卧室里的木雕据说耗用了14个木工4年半的时间——这也难怪,单是他床顶的繁复、精致的木雕,已是一座独立的哥特式教堂的微缩。他也是一个奢华的人,单看他的加冕大厅吧,连地板都是用上百万的碎石子拼成的有植物、有动物的马赛克,更不用说大理石的台座和两层连券式结构的拜占庭风格的贴金的侧墙。他当然最是一个浪漫的人,而且他的浪漫是无处不在的——走廊被装饰成了洞穴、屋内的柱子是一个枝繁叶茂大椰子树、还有他最喜欢的满天繁星等等...据说Ludwig还有一双能摄人心魄的漂亮眼睛,这样的人无疑是很受欢迎的——只要他不是君主。因为修建城堡而破产的国王最后被以精神病的名义赶下了王座,且很快神秘的死去。他没有机会在他死前4天才完工的歌剧厅里欣赏歌剧,加冕大厅对于他而言更是一种讽刺。他的城堡在他死后不久就对公众开放,目的竟然是为了筹款还他生前的欠债。于是一切的浪漫嘎然而止。

    不记得是从新天鹅堡里的哪个窗户往外,无意中瞧见了国王堡,颇为惊艳。背景是连绵的雪山,雪山前是两个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的小湖——必然是湖,只有覆在湖上的雪才会那样洁白、那样平整,两个湖被一段矮矮的山脊的隔开,而国王堡正建在这山脊之上。真是可以入画的景致啊.

附图: IMG_2041.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4645843&ap=3721
附图: IMG_2045.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4645843&ap=39643
附图: IMG_2029.JPG 链接:
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4645843&ap=72442
全文连接:http://mitbbs.com/mitbbs_article.php?board=Recommend&id=4645843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http://mitbbs.com

 


 


法卢德一日游

作者 : Ufoermann

来源 : 未名空间


法卢德一日游(梅兹)


    特里尔到卢森堡的车一小时一趟,45分钟之后,我们离开了德国,又回到了卢森堡。路上火车晚点,正好错过了一趟去梅兹的车,我们不得不在站台上等了半个多小时,赶上了下一班。到梅兹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天已有些擦黑。最后一班回南锡的火车是十点二○的,我们只有两个半小时的时间。

    在罗马人入侵高卢之前,梅兹就已建城,而且历史上,梅兹曾经作为洛林地区的首府,普法战争以后,梅兹及其附近地区被割让给德国,直到一战之后,才被法国收回。由于这一污点,其洛林首府的地位被南锡所取代。但德国人的占领也不是没有好处,梅兹的老房子就是典型的德式风格,比南锡漂亮许多。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zc-N6qcLaUDFxkAz8iUHkq_zFlBiAvSIMHtodaKUDrIDAon06FlDkCYaW4aXtVD4lG2rEVAeQLx-Z2RlVhh_K_IMdHUGkYJzKd4n7ejxX_7E3V-v1xc2eE

    比如说,梅兹的火车站,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雕饰和饱经风霜的外墙,无怪乎有人称其为“法国最美的火车站”。车站广场立了半圈关公大刀模样的街灯,佩着一座城堡给它照了一张像。

    梅兹最有名的建筑是13~16世纪历时300余年才建成的圣·艾蒂安大教堂(Cathé drale St.-étience),为褚色砂岩建筑,中殿高达42米,为法国第三高的教堂,据说也是梅兹最高的建筑。

    就是这个“最高”误导了我们,走过一个十字路口,远远就看到一个十字架,在黄昏中格外醒目,我们想当然地朝其走去,待得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供热厂的大烟囱,顶上竖了一个十字架;再一问路人,我们南辕北辙,正好走反了。赶紧吧,我们按照路人的指点,朝大教堂方向赶去。

    大教堂果然名不虚传,气势恢弘的高耸尖塔和彩色玻璃大窗,在夜色中更是魅力无穷。其西侧的玫瑰窗据说是14世纪艺术大师Hermann的作品,俺等俗人看上去,就是一个字的评语--“美”,两个字--“漂亮”。无数的“圣人们”在一片祥和的光明中,和我们互相对视。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wfV
    mO7rL8O_RsyB9HrogrWaypPVlzUproMHnx_Z6qk4lEHvr1uAZJrVfaZ6bFCNyjK87qTx6g4lpxAIqLZ3
    rsrD94XKXrrwfsKKwRw6WNEVlfRgcepCCNS


    可惜时间太晚,教堂不开放,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上两眼,拍上几张照片,数码相机拍夜景的致命缺陷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没法子,得走了。据说梅兹的夜生活在洛林地区是最丰富多彩的,可俺们没时间领略。

    赶上最末一班火车,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还是晚点,下车的时候,市中心,汽车喇叭乱鸣,到处都是欢呼的年轻人,原来是本城球队在本轮法甲联赛中战胜了里昂队,呵呵,可喜可贺!

法卢德一日游(特里尔)

    火车驶离卢森堡的时候,经过了一处墓园,那漫野齐整的白色十字架,让我猛然想起,这不就是巴顿将军及其麾下美第五军阵亡将士的墓园,火车行驶太快,只好行注目礼。

    听过这样的一种说法,在欧洲,最理想的生活,就是住德国房子,吃法国大餐,请英国管家。进入德国以后,尤其是在特里尔,让人的确感到德国人善于盖房子。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德国的房子都不会象法国这边这样面目雷同,无论是结构还是外墙颜色,绝不会重样。唯一相同之处,就是德国房子的屋顶都是灰色的,难道是因为德国灰色漫长的冬
日的原因?但气候对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肯定是有影响的。

    我们是中午一点到的特里尔,火车站问讯处的办事员是一位温和的中年人,英文、德文、法文都能说,很热心地用圆珠笔在地图上给我们标注了最主要的观光地点,同时还设计好了路线。

    正对着火车站的这条大路,直通特里尔的象征--大黑门(Porta Nigra),属于公元二世纪的古罗马的建筑,由砂岩石块砌成,并用铁夹子固定,因此非常稳固,虽经1900年风雨,犹自屹立不倒。公元11~18世纪,该门曾经作为教堂,称为圣·西蒙教堂,其主体,也就是现今残存的这一部分为洛曼式的半圆形侧殿。该门,由于历经风雨侵蚀,岩石
表面发黑,故被称为大黑门,是世界文化遗产。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zS7Xq-3Bhzs5_ugXJCtbVI37212L5QXHJ5FHvIDXnGyYfAEax4b9k9UPx8N318oXg9T9mlqNTvmqmiPVcAaN1xnqs-GEH0ma4KdUtqWe_wiPHS2c9akGI8

    从大黑门朝南走,是一条步行商业街。直通中心市场(Hauptmarkt),该市场周边围着一圈漂亮的房子,为各色店铺,热闹非凡,自中世纪以来,该市场就是特里尔的市中心。我们在此小驻片刻,搜寻吃喝,采购小物件,世界杯快开幕了,纪念品大多和足球相关。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w2E_
    hsYY37PzTqHOAWaKxv4FsnNvsgj7pDJmerOn8C3riGf7YUIyXXXJoQwHTWMeinFmq4bvuhziWdblTjH
    JKRv1iO94tjN4MnkG9Q19ymU_F6Jtk_cSor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z4K
    7qZC2GyXfihQbbaGQLvecO6wH1OupgVjeof4QCDgGhCZuufto6wbvjaxbtq5Hu7wYyl8Ow7p6v90euWy
    uMsRGaTZ9wCGV4KaidTVW7K88yvbUDjbwID

    中心市场往东,就是特里尔的另一处灵魂建筑--大教堂(Dom),其主体是公元四世纪康斯坦丁大帝时期所建,均由厚重红色砂岩砌成,外表应该说其貌不扬,但一进教堂,那空旷的大殿顿时让人有一种空灵的感觉,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聆听些什么。

    大教堂属于典型的罗马式风格,整体结构庄严肃穆,大殿正上方为一圆顶,应该是白色大理石材质,雕刻着无数圣经中的人物,联想到正下方的耶酥受难像,估计是众天使欢呼有多了个神仙。教堂里面的陈设、雕刻和装饰不可谓不奢华,但和它比肩接踵的圣母教堂(Lieberfrau)相比,则稍微逊色一分,这圣母教堂是德国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其彩色玻璃镶嵌的大窗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这两个教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圣母教堂里面在播放着音乐,我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良久。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z7r
    KNx_Bcj4f9Fm3nxPKKunsYaxc2sHsg20gutnqiochIm4kDOh4dUTr6hYVP_Y99Gw4Wto5czML44q7XjO
    DzseVL4K1D53GOm9rQJ_ewMn3xHWBtkqGuK

    出了大教堂,穿过那条幽静而古老的小巷,就是另一处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建于公元310年的罗马宫(Basilika),是康斯坦丁大帝的加冕之所。现在是新教教堂,进去一看,空荡荡的大厅,朴实无华,既没有一堆神像,也没有什么彩色玻璃,正体现了新教简洁朴素的教义。我喜欢!我觉得,教堂生活应该清心寡欲,弄那么多劳什子,反而扰人清修。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w_w
    JVFQMr7QhAePOZ-KwkVYLrMxxmxFujo1Szi0Xu2Ep2tV6XCH7M_UkIC8X4WMN69UAuzYdWVt-T5PIiDC
    I7QXXl1psg1p7nmT7nlzpC0xAVPZ2YEhhuT

    紧挨着罗马宫就是选帝候宫(Kurfuerstliches Palais),粉红色的外墙,华丽的雕饰,典型的奢华之奢华--洛可可风格,建于1756-1761 年。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w3n
    TFn-f4hMHxkkbaBAtxz4p4_5HqYPSZnSZ_xq32iISgsoSWB1zhe1wAswTqIAVNUOsqtwsqLkTJZvFwWf
    HIbs08vQNOlCCt5t8mUJ-5K251_aLjENvhu

    时间无多,我们沿着中世纪的古老围墙,来到了皇帝浴场(Kaiser Thermen),也是建于公元四世纪,看来这一时期应该是特里尔的黄金时期。该浴场拥有热水池,冷水池,以及运动场的罗马人洗浴乐园。虽经近1700年的风雨,热水池墙体及地下室带有暖气生火孔的狭长通道尚存。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xDD
    Q3g71YtptYOkNe9D7w31U64yNkso8cTmBHO6ZNAqiU391h_u5kfn7Og4rj5mabbbxh73NrpnW1F47BHz
    PlMrQ_9Y37YjONBjVcoXEgc64SxyNk-k1ek

    穿过高速公路和铁路,沿一条林荫大路,我们来到了古罗马角斗场(Amphitheater),该角斗场比皇帝的澡堂子还要早200年,保存却相对较好,同样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也同样要收门票,俺们在外面瞧了瞧,又赶紧赶往罗马桥。

    罗马桥(Roemer Bruecke)横跨于摩泽尔河上,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罗马桥梁。直到今天,凭它的规模和坚固程度,仍使现代交通畅通无阻。从桥身看,大概只有几处桥墩是当年的东西,而主体应该是后来重建的。但毫无疑问,罗马人无疑是当年欧洲最优秀的建筑师。窃以为,只有皇权和神权发达的国家,才能催生如此多的伟大建筑,贫民老百姓那些遮风避雨用的小窝棚,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个浪花都没有。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xEn
    wAzESmqhzSnVxKSaEd7ZwYBaq8NEZyaKGfGs5M1OhWryAag5CogBlExqepWpxhf3dChdMcHTK72DZocG
    Ue7mavw8gj_FySh9wGPqWBh36S74vfDC3Gq

    我们从罗马桥下穿过,经过一处谷仓模样的建筑,上得堤岸。回去一查资料才知道,这处所谓的谷仓居然是罗马人修建的起重机。罗马,伟大的罗马!

    罗马桥上游不远处,还有一处建于公元二世纪的古罗马浴场--芭芭拉浴场(Barbara Thermen),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浴场,同样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只好放弃。

    赶回火车站的路上,顺便经过了一下布吕肯街10号--马克思的故居。过其门而未入,斯人已去,功过自待后人评说。其实,相对于特里尔的那些伟大的古罗马建筑,马克思对这个星球的影响力无疑是更加深远。

    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Adjo0uCo2H1IbyKy0ISIOkRHh5AJBllAYeV5Grn6d1wi6
    v9wavQEpWj2O7e7SQMJ8mtf075Y4N6ixKb2JYKhtPpCQJI4pDJtQANcBfMcQiIihgiWk0Qsf4MBthCXg
    crhFFqlSV0st6LgwCkSlkPhp8lzA9WsDk1b

    特里尔值得一览的所在其实还有不少,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踏上回程,一天之内连逛三城实在是有些贪心啊。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http://mitbbs.com

编辑部: [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权归其原作者

版权所有:未名空间( www.mitbbs.com )

        未名交友( www.jiaoyou8.com )